![]() 现代越来越多的孩童、青少年,甚至年轻人抱怨自己的生活愈来愈失控,焦虑、抑郁的情绪暴涨。那么如何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能够积极地主导人生呢?其实,很多人缺乏人生自主性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了,而父母却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畅销教育书籍《自主性儿童》(Self-Driven Child)中提到:为了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许多家长从家庭作业到结交朋友,坚持对孩子大事小事严格控制的教育方式效果并不好。该书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博士建议家长:停止充当孩子老板或经理的角色,尝试“顾问”一角。 通常,孩子只有感到能够主导自己生活并获得他们想要的人生方向行走动力时,才可真正实现“自主性”。 神经心理学专家斯蒂克斯鲁德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直向不同的父母和孩子给予生活心理咨询。很多家庭向他抱怨:“我憎恨家里晚餐后的时间,因为那简直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导火线往往是因为孩子学校的作业,毫无意义的争吵将孩子与家长对立起来。他经常建议家长更换用词:“我能否帮上你的忙?”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顾问,尊重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这是自己的作业,自己完成,父母只会在旁协助。 父母可以设立协助的时间如下午6:30到7:30,然后对孩子说:“我不会与你争吵,我很爱你,我不想争吵。这是你的活儿,我相信你可以自己完成,然而我会协助你。”这时,许多家庭表示,家庭气氛瞬间降温。 “放开手”对许多焦虑的家长来说非常困难,他们焦虑孩子的成绩、能否上精英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等。他们误解获得成功的途径太狭窄,好像孩子稍有偏离就全军覆没了,其实非然。 斯蒂克斯鲁德说,多种研究显示,孩子上大学和今后在经济上或专业领域的成功与否并不“挂钩”,甚至与孩子今后人生是否获得满足与快乐也毫无关联。他认为家长不惜任何代价让孩子上最精英的大学才有前途的理念是错误的。现实是,我们不能“逼子成龙”,只能逐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根据其兴趣选择努力学习的方向。 斯蒂克斯鲁德在自己的孩子读小学时,就做过很多研究:学校成绩与日后成功几乎没有关联。他对孩子说:“我乐意看你的成绩单,但我不看重,我更看重你努力发展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学生,更重要的是努力地成长,拓展人生,如果你想成为运动员或者音乐家,或其它你认为重要的,那么我会更重视你的这些理想,因为这是你自发努力的动力,它将使你获得成功,而仅靠学校成绩并不能。” 斯蒂克斯鲁德的女儿上高中时,他曾对女儿说,如果你的学校成绩拿了C,我将给你一百元的奖励。斯蒂克斯鲁德说,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成功,一时的挫折并没什么。后来,斯蒂克斯鲁德的女儿获得名牌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样地,斯蒂克斯鲁德的儿子小学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毕业。斯蒂克斯鲁德采用相同的办法鼓励他。他从不监管他的学校作业,当儿子没做好时,只是给予一些建议和帮助,通常孩子都会接受。他认为应启发孩子如何学习,杜绝社交媒体和电脑游戏,充分利用在家的时间,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后来儿子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成功人士。 斯蒂克斯鲁德提到,一位专门研究青少年学习专注动力的科学家瑞德.莱森(Reed Larson)的研究结论是:如果孩子投入到其喜爱的事物中去,就会开发其脑力,提升专注力、活力、动力而且没有压力。所以,给予孩子自主性,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专业和努力学习的方向,给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就可教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 资料来源:大纪元
0 Comments
![]() 长期压力下的人,其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会产生怎样的联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小鼠反复耐受压力后,脾脏中的大量白细胞会给大脑传送消息,导致行为敏感化,而引致焦虑。研究人员相信,此结论也可推及人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这项研究,是11月13日在圣地亚哥举办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Neuroscience 2016)上提交的,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 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生丹尼尔‧麦金(Daniel McKim)说:“我们发现,心理应激反应后的慢性焦虑,可能与脾脏中的免疫细胞有关。我们的研究强调,免疫系统或可成为精神疾患治疗的新靶点。” 麦金与该校的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及另一位神经学家合作,通过研究在群落中经历“反复失败”的动物,试图解释免疫力和压力二者间复杂的彼此作用,以期改善耐受长期压力的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位科学家发现,小白鼠在遭受压力之后,其免疫细胞的变化会持续大约一个月。他们表示,压力似乎会促使干细胞从骨髓跑到脾脏,在那里变成白细胞或单核细胞,并发生增殖,随后脾脏就装满了炎症细胞,“变成个压力存储器”。 实验中发现,小白鼠的脾脏与经受长时间压力后的“敏感化”密不可分,这种“敏感化”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其它认知问题。 研究者还表示,焦虑对于生存也许是件好事,但当人体这一系统被过度驱动时,就会发生问题。该研究成果也让他们对“拼凑出大脑和躯体进行双向沟通的细节”具有信心。 资料转自:大纪元 ![]() 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教孩子怎么用餐具、怎样说谢谢,对其成长都很重要,但可能少有人想过,爱在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究竟多重要。为了让孩子快乐健康地生活,寓教于爱很关键;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爱越多,他们的大脑发育得越好。 神经科学研究一直在考察大脑与学习和行为的关联。近年的研究则表明,爱的存在或缺失,是决定孩子大脑能否发育良好的最重要因素。 幼时受到充分关爱的孩子:海马体更大在2012年出版的《国家科学院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群学者提出,幼时得到父母充分关爱的孩子,进入学龄之后,比未能得到足够的爱的同龄人海马体要大10%。(研究只针对非抑郁儿童。)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92个3至6岁之间的孩子及其父母,研究人员带他们进实验室,录下父母(几乎都是母亲)如何帮助孩子解决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然后让不认识他们的研究人员估计他们日常培养孩子所花的心力。数年后,用磁共振成像(MRI)测定孩子的海马体大小,发现得到父母特别关爱的孩子,大脑两侧海马体明显更大。 据医学研究,海马体较小的人,罹患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阿尔茨海默氏病等精神疾患的风险更大一些。海马体不但在形成和储存记忆、应对紧张压力方面很关键,也能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以免对器官和大脑造成损害),而海马体的增长也与脑容量增长有密切关系。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父母越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其中包括给他们拥抱、亲吻、微笑和无条件的鼓励,活动中带上他们、对他们感兴趣,全家一起休闲,还有各种促其成长的沟通方式),孩子的大脑发育得越好。 “很明显,(父母的)培育对孩子的后天发育具有非常非常大的影响。”此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心理学博士琼安‧鲁比(Joan Luby)如是说。 人类的大脑有汲取爱而获得成长的机制除了食物、水和住房,获得爱与培育可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二者不仅搭建著孩子未来通往幸福的途径,也是学习生存技能所需。大脑汲取爱而获得成长的能力,或许是造物主让人类凝聚在一起、获得精神文化传承的一种机制。 如果说人类的大脑有汲取爱而获得成长的机制,父母要如何与孩子沟通,才有助于他们全面的发育成长呢? 用爱心和孩子沟通 可全面提升其能力和信心其它研究也表明,和孩子谈论他们的所思所想,可以提高其语言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社会参与感。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设法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 不加评判地分享对他们生活中重要事情的观点; ◎ 就他们的感受和他们对话; ◎ 允许他们就难理解的问题提问;以及 ◎ 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亲情连结,会在孩子的内心种下被认同感和信心,他们也会学到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爱不但可以改变孩子的大脑、塑造孩子的未来,也将借此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父母们不妨尝试! 资料来源:大纪元 |
New Mind Brain Health CentreNew Mind Brain Health Centre was established by Adj. Prof. Dr. Hiro Koo in Year 2018. Our team has contributed to and attained good reputations in this field throughout years. We provide high quality services to improve your brain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well-being.
新思维脑健康中心是由Adj. Prof. Dr. Hiro Koo于2018年成立。我们团队在业界已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且也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我们旨在给您带来高质量的服务,解决脑健康问他和达到理想的身心灵状态,以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大脑潜能。 |
DisclaimerAll pictures displayed in this website is for illustration purpose only. We claim no credit for any images featured on this blog unless otherwise noted. All visual content is copyright to it's respectful owners. If you own rights to any of the images, and do not wish them to appear on this blog,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 and they will be promptly removed. New Mind Brain Health Centre & New Mind Academy [owned by New Mind Sdn. Bhd. (1300336-D)].
本网站中的各文章由编辑尽其最大审慎提供信息,但不对内容之完整性和及时性做保证。因此,读者有义务自行专业地或委托专业人士对所有内容在其预期用途中的适用性进行检查。此外,如有侵权图片或者侵权的词语、语句,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
Contact UsEmail Address: newmindcentre@gmail.com
WhatsApp: +60167154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