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觉醒来,很多事情都要忙起来,而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米‧卡蒂(Amy Cuddy)建议,睡醒觉不妨先做一个动作,一天的感觉会大不同;经年累月,会整体提升人的信心、改善人的情绪。 担任哈佛商学院教授的卡蒂著有《存在:让最有力的你迎接挑战》(Presence: Bringing Your Boldest Self to Your Biggest Challenges)一书,该书探讨了我们的肢体动作对思想情感具有微妙而有力的影响。 卡蒂的TED主题演讲也解释了为何像“神力女超人”一样站立会增强人的信心,是所有演讲中观看人次第二多的。 她提出,一个简单的姿势就可以使我们更有信心,那就是清晨大大地伸个懒腰。 卡蒂进一步解释说,一醒来就双臂张开做个大V的姿势,会让你感觉身躯更庞大。“这显然是双向效应。(当人感觉很好时,人会情不自禁做出这种姿势。)而醒过来就伸展双臂的人,也会变得超开心。” 同理,如果醒来时像一只蜷曲的猫咪,对人的状态也有不良影响。卡蒂说:“有一些证据表明,如果以胎儿的姿势睡觉,醒来时心理压力会大得多。” 据统计,五分之二的人以蜷曲的姿势睡觉,长年累月,会感到信心不足。而要避免这种情绪,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心理外的角度来看! 从健康角度看,伸懒腰时能够轻松进行腹式与胸式呼吸。透过这两种呼吸刺激内脏的活动,促进身体的基础代谢。 舒展、抻拉的动作还有诸多好处,包括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打开经络、疏通气血,驱散长时间固定姿势、肌肉紧绷带来的疼痛不适,也能降低焦躁、压力,改善怠惰疲乏。 虽然一开始有意做伸展,可能会有点勉强,但过不了很长时间,你就会非常自然地大大伸开双臂,享受每个明媚的清晨了! 资料来源:大纪元
0 Comments
![]() 你是否长期闷闷不乐,怎么也摸不透情绪低落的根源?有学者提到:过得开心不开心不见得是外界的刺激所引起,很可能与肠道健康有关。 人们总是把不快乐的情绪归因于外界的影响,如沉重的压力、霸道的上司、找碴的恶邻或难相处的同事⋯⋯情绪好坏进而会影响肠胃功能;令人想不到的是:肠道菌相也可能左右人的心情。 研究发现,肠道中好菌数量较少的人,容易患有肠躁症或发炎性肠道疾病,而这类人得到焦虑症或忧郁症的风险也比较高。 德国作家、攻读医学的茱莉亚·安德斯在主题为“肠道科学出乎意料的迷人”的TED演讲中提到,她在认知这一点后,对心情好坏开始有不同的看法,不再一味地向外界寻找情绪的根源,因为它也可能是内在因素造成的。 肠道是大脑的重要顾问 人们通常都认为是大脑下指令,把指令送到其它器官,这些器官都得听命行事。 寻找涉及肠子与头脑间关联的科学文献时,安德斯惊讶地发现:虽然有10%连结大脑和肠子的神经会把资讯从大脑传到肠子,但有趣的是,90%连结神经会把资讯从肠子传送给大脑。 在遇到压力时,肠子感知到来自大脑的神经递质,于是减缓所有的工作,这时身体就可能出现神经性呕吐或神经性腹泻,以便摆脱掉它不想消化的食物,从而储存能量以应对压力。 经过多方研究后,安德斯得出新的结论:肠子实际上可能是大脑最重要的顾问,因为它收集的资讯不只是营养品质好坏,还包括体内免疫细胞、血液中荷尔蒙的情况等等;整合这些资讯后,将它们送到传递到大脑内负责管理情绪等区域。 增加肠道好菌 改善低落情绪 有学者提出肠道菌群-脑轴理论(gut microbiota-brain axis),认为肠道细菌与大脑存在相互调节作用,进而影响情绪,因此称肠道为“第二大脑”或“腹脑”。也就是说,情绪不只由大脑决定,肠道健康也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或者可以说是情绪与肠道健康互为因果。 ***多吃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味噌、纳豆、德国酸菜、韩式泡菜,就可以补充益生菌,改善肠道环境。民众也可以服用益生菌补充剂,但仍得温馨提醒,若要服用补充剂,最好先询问专业医师再购买。 资料来源:大纪元 什么是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 Anxiety Disorder;GAD)?广泛性焦虑症是属于焦虑症的一种,特征是对许多事件有过度的担忧,闽南话叫做“搞操烦”,而且此担忧已经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功能。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疾病,初发于青春期至成人早期,常常是中老年以后逐渐显出较明显症状。一般要判断是否为广泛性焦虑症,除了出现焦虑和担忧外,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来认定,还会有以下的症状;也就是在过去六个月期间,焦虑及担忧伴随发生下列六项中三项或以上,影响生活过半时间。而一般生活中的焦虑不会有这么多症状。 (1)坐立不安或感觉紧张 (2)容易疲累 (3)难保持专心或心中一片空白 (4)易怒 (5)肌肉紧绷 (6)睡眠障碍 家族史增加罹患风险 有家属罹患广泛性焦虑症的人,得到广泛性焦虑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的六倍,而且更容易罹患忧郁症、躁郁症、其他种类的焦虑症(例如恐慌、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等),或合并广泛性焦虑症与其他精神疾病。 抗焦虑的药物依赖 要精确的诊断广泛性焦虑症,需要透过精神专科医师、身心科医师的问诊。在治疗上使用药物的目的是有效控制症状;药物仅止于症状缓解,虽然能协助放松、帮助入睡的效果,效果很快,但是治标不治本,长期使用也会有成瘾的风险。 如果有民众说自己安眠药越吃越多、镇定剂越吃越没效,可能要考虑已经有药物依赖的问题。因此建议,除了服用药物外,最好能一同搭配适度的心理治疗,改变对于预期压力、生活事件的认知方式,学习放松技巧,而这些方法在正常情况下能使焦虑的情况,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和消失。 资料来源:大纪元 长期压力下的人,其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会产生怎样的联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小鼠反复耐受压力后,脾脏中的大量白细胞会给大脑传送消息,导致行为敏感化,而引致焦虑。研究人员相信,此结论也可推及人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这项研究,是11月13日在圣地亚哥举办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Neuroscience 2016)上提交的,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 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生丹尼尔‧麦金(Daniel McKim)说:“我们发现,心理应激反应后的慢性焦虑,可能与脾脏中的免疫细胞有关。我们的研究强调,免疫系统或可成为精神疾患治疗的新靶点。” 麦金与该校的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及另一位神经学家合作,通过研究在群落中经历“反复失败”的动物,试图解释免疫力和压力二者间复杂的彼此作用,以期改善耐受长期压力的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位科学家发现,小白鼠在遭受压力之后,其免疫细胞的变化会持续大约一个月。他们表示,压力似乎会促使干细胞从骨髓跑到脾脏,在那里变成白细胞或单核细胞,并发生增殖,随后脾脏就装满了炎症细胞,“变成个压力存储器”。 实验中发现,小白鼠的脾脏与经受长时间压力后的“敏感化”密不可分,这种“敏感化”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其它认知问题。 研究者还表示,焦虑对于生存也许是件好事,但当人体这一系统被过度驱动时,就会发生问题。该研究成果也让他们对“拼凑出大脑和躯体进行双向沟通的细节”具有信心。 资料来源:大纪元 |
Location |
|